跨國藥企中國研發中心的回歸與重塑 創新合作模式實現共贏發展

  • 2022-08-01 11:43
  • 作者:徐唯佳
  • 來源:中國醫藥報

     近二十年來,跨國藥企在中國的研發中心經歷了建立、關閉、回歸、轉型的歷程。


2004年,羅氏在上海建立了中國研發中心,致力于臨床前新藥研發。此后,輝瑞、阿斯利康、諾華、禮來、葛蘭素史克等多家跨國制藥公司相繼在中國建立研發中心。


隨著產業發展,2015年,艾伯維關閉中國研發中心;2017年,禮來宣布關閉其位于上海張江的研發中心;同年,阿斯利康剝離了中國的臨床前業務。


有意思的是,幾乎在同一時期,中國Biotech公司雨后春筍般地速度生長??鐕幤笈c本土企業由此拉開了合作的序幕。一些跨國制藥公司從建立研發中心,開始轉向通過孵化器、加速器等方式,與本土創新生物技術公司展開頻繁的合作。


搶占源頭創新先機


通過授權引入(License-in)模式快速崛起之后,本土生物創新藥行業出現分水嶺。第一批Biotech公司正努力向Biopharma轉型,早期初創企業急需證明自身源頭創新的能力。前者需要更強勁的管線布局和商業化能力;后者需要克服資金、人才、技術等多方面的困難。目前來看,兩者都尚欠火候。


而隨著中國這一新興市場價值的不斷攀升,跨國藥企也開始調整戰略。一方面,位于中國的研發團隊不再僅僅滿足于做總部的追隨者;另一方面,跨國藥企面臨著藥品專利保護到期的挑戰,深挖新興市場的潛力變得勢在必行。


2017年關閉了位于張江的研發中心的禮來,在2018年成立了中國創新合作中心,通過與中國本土企業、大學以及研究所等多方面的合作,推動早期新藥研發,包括對外授權、對內引進、早期合作等多種模式。


在此之前,禮來與和黃醫藥完成了一次吸引眼球的合作。雙方共同開發的呋喹替尼在中國獲批上市,并納入國家醫保目錄。嘗到甜頭的禮來又相繼與多家本土企業開展合作。該公司公開資料顯示,目前禮來三分之一管線產品的產生來自外部合作。


2020年,禮來與君實生物達成協議,共同開發一款針對SARS-CoV-2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潛在的預防與治療性中和抗體(JS016)。在商業化方面,今年3月,禮來與信達生物達成協議,信達生物獲得在中國大陸進口、銷售、推廣和分銷雷莫西尤單抗(商品名:希冉擇)和塞普替尼(Retsevmo)獲批后獨家商業化權利,以及授予信達生物享有靶向抗癌藥物Pirtobrutinib未來在中國大陸商業化權利的優先談判權。


禮來中國方面曾公開表示,公司正在不斷地延伸觸角,在糖尿病、腫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多個疾病治療領域積極尋找合作項目。同時,也跟一些科研高校合作。


今年,禮來再度拋出橄欖枝。2月份,禮來中國創新合作中心在位于上海張江的ATLATL飛鏢加速器啟動了張江催化器,承諾將攜手更多合作伙伴,在中國孵育從“0”到“1”的源頭創新,并邀請禮來亞洲投資基金參與,共同扶持具有潛力的新興企業和新藥開發。


顯然,禮來不是唯一一家打造催化器的跨國藥企。


2021年,羅氏攜手高瓴資本,在上海張江啟動了羅氏中國加速器,同樣關注具有顛覆性創新潛力的本土企業和創新技術。運營一年以來,已有9家企業入駐。


其中,奕拓醫藥與羅氏達成早期研發合作協議,將利用該公司自主開發的蛋白質液-液相分離(LLPS)技術平臺,針對一個未公開的癌癥靶標開發創新療法;賽嵐醫藥與羅氏展開合作,利用其EpigenPlus表觀遺傳學技術研發平臺,針對數個First-in-Class靶點開展早期研究開發工作。


源頭創新的另一面是高失敗率和不確定性。羅氏中國加速器負責人曾反復強調“風險共擔”四個字:羅氏經驗豐富的研發團隊指導和背書,能幫助初創企業趟過這條河流;在陪伴初創企業成長的同時,羅氏本身也降低了“從0到1”的不確定性,節省了研發開支和時間成本。


據了解,羅氏中國加速器內的一些孵化項目,將有可能進入羅氏整體研發管線中。


動作更快的勃林格殷格翰在2020年就啟動了中國外部創新合作中心,集學術合作(跨邊界研究)、業務拓展及許可、風險投資于一體。勃林格殷格翰在2021年的業績報告中提到,該創新合作中心已參與3家亞洲地區生物醫藥初創公司的投資與孵化,聚焦抗感染、基因治療以及創新醫療科技等平臺和領域。


此外,勃林格殷格翰還與上海張江ATLATL飛鏢加速器共同建立了BI-ATLATL聯合創新實驗室,以共享空間的理念吸引創新者聚集。


在跨國藥企的全新合作形式中,專業投資機構是其重要的戰略伙伴。無論是禮來亞洲基金還是高瓴資本,都具備豐富的創新藥領域投資經驗。


隨著一級市場投資的估值回歸,不少中后期估值過高的項目陷入了募資困境。專業投資機構與跨國藥企創新中心的合作,可以給具有潛力的初創公司提供融資機會。換個角度來看,有了跨國藥企共同參與的早期研發,也為資本明確了更有價值的投資方向,避免陷入類似PD-1抗體藥物研發的擁擠賽道。


提升中國市場影響力


阿斯利康對新興市場極具期望。近年來,該公司不斷強調中國市場的重要地位,并通過一系列手段,打造中國醫療生態圈。


一開始,阿斯利康的目光就不僅僅局限于藥物開發。2020年,阿斯利康與無錫市政府、無錫市高新區政府共同打造了首個國際生命科學創新園(I·Campus)。首批入駐企業中,有英國的癌癥早期篩查公司Abcodia、英國的醫療設備公司晴空醫學(ClearSky)、中國香港地區的癌癥基因檢測公司善覓(Sanomics)、俄羅斯的自然語言分析公司聲曼和(Semantic Hub)、中國臺灣地區的藥物傳輸平臺開發公司心誠鎂行動醫電,以及印度的健康人工智能公司Tricog等,聚集制藥、診斷、器械、數字化(4D)等產業要素,覆蓋患者的全病程管理的不同階段。此后,I·Campus模式先后落地成都和上海。


當然,藥物開發也是其中國醫藥生態圈里一塊非常重要的拼圖。2021年,阿斯利康宣布其全球研發中國中心正式啟用。該研發中心將深度參與阿斯利康的全球新藥研發,通過自主研發與外部合作模式,充分發揮中國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領域的價值。


努力確實帶來了收獲。財報顯示,2021年,阿斯利康中國營收額達60.1億美元,占其新興市場收入的49%。


搭建成熟的成果轉化平臺


強生的合作創新意識出現得很早。2004年,Melinda Richte創立了生命科學孵化器公司Prescience International,這也是JLABS早期雛形。2012年,強生與Prescience International牽手,讓JLABS正式成為強生旗下專業的孵化平臺。


與延伸自身研發管線有所不同,JLABS顯得更加獨立。作為一個全球性的醫療早期項目孵化平臺,在落戶中國之前,JLABS已經成功孵化了600多家初創型企業,涉及制藥、醫療器械、醫療消費品等多個細分領域。


2019年,JLABS@上海正式運營,截至目前已先后吸引70多家生命科學和醫療健康的初創企業入駐。憑借自身在醫藥創新領域的經驗,JLABS為初創企業提供資金、技術、設備支持等核心資源。通過支付費用,企業可以共享JLABS辦公室、實驗室設備。以專注于眼科藥物開發的極目生物為例,在JLABS@上海,除了獲得專業的實驗室設備條件之外,強生在眼科研究領域的專家也會給企業一些專業指導。


此外,當初創企業進入融資階段,JLABS也會幫助其與專業投資機構進行有效溝通對接。


尋求數字化醫療領域的突破


對于中國市場的決心,賽諾菲選擇另辟蹊徑,抓住“互聯網+醫療”的風口。


2018年,賽諾菲推出了其在新興市場的首個數字化醫療創新平臺——極創聯盟,旨在拓展中國“互聯網+醫療健康”領域業務。極創聯盟通過與初創企業共同培育數字化醫療項目,將創新、創意和前沿數字化手段引入賽諾菲,同時攜手互聯網企業、醫療保險企業、數字化醫療服務企業。


每年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期間,邀請數字化創新先鋒企業和行業大咖,共同探討數字醫療前沿領域的最新成果與動態,已成為極創聯盟的保留節目。


與中國AI獨角獸企業商湯科技的合作,可能是極創聯盟這幾年來最大的亮點。2021年,商湯科技攜手賽諾菲醫學打造了國內首個實體器官移植術后風險預測系統,可輔助醫生提供腎移植風險考量方案,幫助醫生因人用藥、合理用藥,從而降低腎移植患者術后并發癥風險,提高腎移植后的存活率。


經過過去幾年的發展,跨國制藥企業在中國“本土+”的合作模式正從早期“摸著石頭過河”的探索階段向開花結果階段邁進。一方面,參與式的合作模式較大幅度降低了單獨運營的高成本;另一方面,更本土化的經營管理團隊在與國內監管機構和分銷渠道的溝通中,天然具有更懂“國情”的優勢,從而降低了隱性的溝通成本。


中國龐大的市場對跨國藥企而言具有強大的吸引力,上述諸多在實踐中產生的創新合作模式有望借助彼此優勢,實現共贏。

(研發客供稿)


相關閱讀


D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責任編輯:陸悅)

分享至

×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

網民評論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
国产精品无码专区app_91超碰CaoPoron最新_欧美一级特黄大片观看_我的好妈妈5中文